🧠 详细的心理语言学课程体系 🧠

深入探索语言与心智的奥秘,研究语言如何被大脑表征、加工和习得

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的跨学科领域,结合了语言学、心理学、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和理论。它旨在揭示人类如何理解、产生和习得语言的心理机制和大脑基础。

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,研究语言的心理表征和加工过程,以及这些过程与大脑功能的关系。它探讨人类如何理解和产生语言,如何习得语言能力,以及语言处理如何受到认知能力、神经机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。本课程体系提供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研究的全面框架。

🎯 核心理论课程

心理语言学的核心理论课程涵盖了语言加工的基本过程和机制。

语言产生

研究人们如何将思想转化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,从概念形成到发音执行。

主要内容:

  • 言语计划与概念准备
    • 信息结构规划
    • 命题生成
    • 宏观与微观计划
  • 词汇选择与词形编码
    • lemma检索
    • 词目选择
    • 词形编码
  • 句法编码与语音编码
    • 功能与位置加工
    • 音韵编码
    • 音节化过程
  • 发音与自我监控
    • 发音执行
    • 内部监控环路
    • 外部反馈处理
  • 口误与言语错误分析
    • Slip-of-the-tongue现象
    • 错误类型学
    • 错误分析方法论

语言理解

研究人们如何感知、解析和理解语言输入的心理过程。

主要内容:

  • 言语感知与音位识别
    • 语音范畴感知
    • 音位恢复效应
    • 音系规则应用
  • 词汇识别与词汇存取
    • 词汇决策任务
    • 词汇通达模型
    • 语义网络激活
  • 句法分析与解析策略
    • 花园路径模型
    • 约束基础理论
    • 工作记忆在解析中的作用
  • 语义整合与话语理解
    • 命题表征
    • 情境模型构建
    • 推理生成过程
  • 语用推理与含义理解
    • 会话含义推导
    • 指代消解
    • 隐喻和习语处理

语言习得

研究儿童如何获得母语以及成人如何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过程。

主要内容:

  •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假设
    • 敏感期与关键期区别
    • 神经可塑性证据
    • 第二语言学习年龄效应
  • 语音、词汇、语法的发展阶段
    • 咿呀学语阶段
    • 词汇爆发期
    • 多词句和语法形成
  • 先天论与经验论的争论
    • 普遍语法理论
    • 统计学习机制
    • 社会语用理论
  • 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
    • 年龄因素
    • 动机与态度
    • 学习策略与认知风格
  • 双语与多语习得
    • 双语表征模型
    • 语码转换机制
    • 双语认知优势

📘 主要理论与模型

1. 模块化理论与交互式理论

模块化理论认为语言处理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,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处理任务(如Fodor的模块理论)。交互式理论则强调不同层次的信息可以同时影响语言处理,高层信息可以影响低层处理(如McClelland & Rumelhart的交互激活模型)。

2. 花园路径模型

由Frazier和Rayner提出,认为句法分析最初只基于句法信息,遵循最小附加和迟关闭原则。当最初分析被证明错误时,系统会重新分析句子结构。

3. 约束满足模型

认为句法分析同时利用多种信息源(句法、语义、语用等),各种约束条件同时作用,最终选择满足最多约束的分析结果。

4. 词汇功能语法与中心词驱动短语结构语法

这些理论强调词汇信息在句法处理中的核心作用,认为丰富的词汇信息可以引导句法分析过程。